| 1]胡庚申. 生态翻译学的“异”和“新”——不同翻译研究途径的比较研究并兼答相关疑问[J]. 中国外语,2014,05:104-111. | 
| [2]胡庚申. 对生态翻译学几个问题“商榷”的回应与建议[J]. 中国翻译,2014,06:86-89. | 
| [3]果笑非. 论翻译生态学与生态翻译学:研究对象、方法和走向[J]. 外语学刊,2015,01:105-108. | 
| [4]胡庚申.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[J]. 中国翻译,2011,02:5-9+95. | 
| [5]董爱华,高越.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实用文本翻译的语用等效研究[J]. 东北师大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1,03:129-132. | 
| [6]思创·哈格斯. 生态翻译学R&D报告:十年研究十大进展[J]. 上海翻译,2011,04:1-6. | 
| [7]王宏. 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考辨[J]. 上海翻译,2011,04:10-11. | 
| [8]胡庚申. 生态翻译学: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[J]. 中国外语,2011,06:96-99+109. | 
| [9]胡庚申. 生态翻译学解读[J]. 中国翻译,2008,06:11-15+92. | 
| [10]刘爱华. 生态视角翻译研究考辨——“生态翻译学”与“翻译生态学”面对面[J].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,2010,01:75-78. | 
| [11]束慧娟.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——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[J]. 上海翻译,2010,02:39-42. | 
| [12]胡庚申. 生态翻译学: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[J]. 外语研究,2010,04:62-67+112. | 
| [13]焦卫红. 严复译著《天演论》的生态翻译学解读[J]. 上海翻译,2010,04:6-10. | 
| [14]陈水平. 生态翻译学的悖论——兼与胡庚申教授商榷[J]. 中国翻译,2014,02:68-73. | 
| [15]舒晓杨.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[J]. 上海翻译,2014,02:75-78+95. | 
| [16]苗福光,王莉娜. 建构、质疑与未来:生态翻译学之生态[J]. 上海翻译,2014,04:77-82. | 
| [17]陶友兰. 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:生态翻译学视角[J]. 外语界,2012,03:81-88. | 
| [18]胡庚申. 生态翻译学:译学研究的“跨科际整合”[J]. 上海翻译,2009,02:3-8. | 
| [19]胡庚申.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[J]. 外国语(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),2009,02:47-53. | 
| [20]思创·哈格斯. 生态翻译学的国际化进展与趋势[J]. 上海翻译,2013,04:1-4+20. | 
| [21]宋志平,胡庚申. 翻译研究若干关键问题的生态翻译学解释[J]. 外语教学,2016,01:107-110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