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胡庚申. 从“译者中心”到“译者责任”[J]. 中国翻译,2014,01:29-35+126.
|
[2]王少爽,高乾. 翻译过程研究的新模式探析——从Triangulation的译名谈起[J]. 上海翻译,2014,01:27-31.
|
[3]王岫庐. 译者文化态度的多歧性及其对翻译过程的影响[J]. 中国翻译,2014,04:21-25+128.
|
[4]熊兵.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——以“翻译策略”、“翻译方法”和“翻译技巧”为例[J]. 中国翻译,2014,03:82-88.
|
[5]刘浩.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方法与翻译目的[J]. 外国语文,2013,01:119-121.
|
[6]卢卫中,王福祥.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——认知翻译学研究综述[J]. 外语教学与研究,2013,04:606-616.
|
[7]刘艳梅,冉诗洋,李德凤. 眼动法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[J]. 外国语(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),2013,05:59-66.
|
[8]王爱琴. 入乎其内,出乎其外——论汉英旅游翻译过程中思维的转换与重写[J]. 中国翻译,2012,01:98-102.
|
[9]方仪力. 直译与意译:翻译方法、策略与元理论向度探讨[J]. 上海翻译,2012,03:16-20.
|
[10]肖开容,文旭. 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新进展[J]. 中国翻译,2012,06:5-10+127.
|
[11]卢卫中,王帅,秦洪武. 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转喻机制[J]. 中国翻译,2014,06:14-18+128.
|
[12]杨仕章. 文化接触视角下翻译方法的选择与变更[J].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,2015,02:88-93+98+97.
|
[13]王向远. 以“迻译/释译/创译”取代“直译/意译”——翻译方法概念的更新与“译文学”研究[J].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5,05:132-142.
|
[14]李庆明,刘婷婷. 译者主体性与翻译过程的伦理思考——以文学翻译为例[J]. 外语教学,2011,04:101-105.
|
[15]文军,殷玲. 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实证性研究——基于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有声思维调查[J].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,2010,04:75-80+128.
|
[16]冯佳,王克非. 探悉翻译过程的新视窗:键盘记录和眼动追踪[J]. 中国翻译,2016,01:12-18.
|
[17]许钧. 简论翻译过程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索[J]. 外语与外语教学,2003,04:33-39+51.
|
[18]滕梅. 英汉数词的翻译方法[J].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,2003,02:96-99.
|
[19]朱天文. 美国新闻期刊中汉英翻译采用的策略和方法[J]. 上海科技翻译,2003,03:33-35.
|
[20]胡庚申. 例示“适应选择论”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[J]. 外语与外语教学,2006,03:49-52+65.
|
[21]张锦兰.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[J]. 中国科技翻译,2004,01:35-37+13.
|
[22]安亚平. 中国名牌产品商标词译名分析及其翻译方法[J]. 上海科技翻译,2004,04:43-46.
|
[23]钟书能,李英垣. 翻译方法新视野——翻译是互文意境中的篇章连贯重构[J]. 中国翻译,2004,02:16-20.
|
[24]蔡平. 语用预设理论对翻译方法的解释[J]. 外语学刊,2007,05:114-117.
|
[25]马红,林建强. 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[J]. 外语学刊,2007,05:118-120.
|
[26]陈小慰.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──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[J]. 中国翻译,2000,04:10-13.
|
[27]刘汉云,王晓元. 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[J]. 华北工学院学报(社科版),2000,04:47-50.
|
[28]程海燕.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文学翻译的翻译方法[J]. 平顶山学院学报,2005,03:73-75.
|
[29]王建国. 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[J]. 外语研究,2005,04:55-59.
|
[30]白红艳. 谈关联理论下的翻译方法[D].南京农业大学,2014.
|